当前位置:主页 > 人工耳蜗 >

耳聋基因突变不同,人工耳蜗效果一样吗?

发布日期:2021-10-27来源:仁品耳鼻喉医院

  随着耳聋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诊断已经成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术前评估、术后效果预测的重要工具。以遗传性耳聋患者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对耳聋做出精准分类和诊断,为病人设计出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求达到对遗传性耳聋的精准医疗在人工耳蜗应用产生最佳效果。那么,目前有哪些导致耳聋的基因突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GJB2基因突变
 
  GJB2基因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0%耳聋患者是由此基因突变致耳聋,人群携带率高达11.71%(包括c.109G>A,8.41%)。该基因缺陷导致的病变部位仅涉及内耳毛细胞突触前结构,因而预测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良好,大量文献对这类人工耳蜗植入人群术后言语康复效果的研究结果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结论。
 
  线粒体基因突变
 
  线粒体12SrRNA基因是药物性耳聋直接相关责任基因,约有20-30%的药物性耳聋与此相关,中国人最常见突变位点在A1555G、C1494T等。带该类突变的个体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会发生听力缺失。非综合征性耳聋中,线粒体A1555G位点突变率为1.76%,C1494T位点突变率为0.16%。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药物性耳聋患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较理想。
 
  内耳畸形
 
  SLC26A4基因是导致内耳畸形的主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NFB4及Pendred综合征的责任基因,是中国第二大致聋基因,23%耳聋患者因此基因突变致病,正常人携带率为3%。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标准化发病比(SIR)、C反应蛋白(CAP)和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显著高于无突变组。
 
  POU3F4基因是X连锁隐性遗传耳聋DFNX2的责任基因,主要临床特点为女性携带,男性发病,混合性或进行性听力损失。对于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DFNX2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是唯一选择。多数术后听力康复效果显示患者听力恢复情况良好,但整体言语识别率、听力和言语能力低于耳蜗结构正常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平均水平。
 
  听神经耳聋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又称听神经病,40%的听神经病与遗传因素相关。根据听损部位可分为听神经病变型(突触后型)(PJVK、MPZ),听突触病变型(突触及突触前型)(OTOF、DIAPH3、SLC19A2、SLC17A8)和非特异性(线粒体相关)三类。基于不同基因突变,引发不同部位听损病理改变及人工耳蜗作用原理不同,在人工耳蜗植入术预后不同。
 
  OTOF基因,又称DFNB9。根据已有数据听神经病谱障碍中的OTOF基因突变患者,无一例外地从人工耳蜗植入中获益,这是因为Otoferlin蛋白表达异常的患者病变处于内毛细胞或内毛细胞与听神经形成的传入突触,而听神经纤维正常,因此这类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后效果比病变位于听神经Ⅰ型听神经病患者的效果更好。
 
  根据一些案例听神经病谱障碍基因中的4个基因OPA1、DIAPH3、AIFM1、DFNB59突变,由于其直接对螺旋神经节细胞造成的损害,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术后言语感知能力明显比其他患者要差。同时也有一些携带OPAl1基因患者术后言语识别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均有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显著。曾有医学专家对12个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差的患者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发现有4例为PCDH15基因致病突变,3例患者是(PJVK)DFNB59基因突变致病。
 
  目前研究认为听突触病变型(突触OTOF及突触前型DIAPH3)及线粒体相关病变(OPA1)患者人工耳蜗预期植入效果较好。
 
  可以看出明确听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病因结合听觉生理检查,对于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及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他基因突变致聋
 
  DFNA9(COCH基因)、MYO15A、MYO6、MYO7A、TECTA、TMPRSS3、TMC1和ACTG1等基因突变患者植入人工耳蜗也会起到较好的疗效,有报道指出TIMM8A基因突变植入效果差,医生应慎重对待。TMPRSS3是基因编码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3表达在内耳毛细胞、血管纹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由于其在螺旋神经节细胞中明显表达,在最初鉴定该基因时曾不建议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然而近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外的数个报道均显示TMPRSS3耳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良好。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

重庆人工耳蜗医院

重庆市渝中区经纬大道772号。

023-63539999

门诊时间:7:00-19:30

float=1lng=cn">